top of page

The Process of Drums

1.割皮

在牛皮上用毛筆畫出適當的區塊並割下。在此之前,最困難的是磨刀,磨刀著重於技巧與力道的拿捏,雙手要穩,角度要一致,力道要均勻。

3.固定型態

將未乾的鼓皮釘在木桶上,穿洞並固定。

2.削皮

先用短刀削去短毛,再用長刀削去皮下的脂肪層。此處的工法則在強調削皮時拿刀的穩定性。

 

 

4.曬乾

將已經成形的鼓皮放到太陽下曝曬,讓正反面的水分完全蒸發。

5.鼓身

        當皮都處理好了,鼓身的木頭厚薄也有關係,還有木頭的乾燥程度,以前是人工乾燥,要在外面曬太陽,差不多要三、四年,最後才會穩定。現在比較進步放到乾燥室裡面,差不多一、兩個月,拿出來不能馬上做,還要放在陰涼的地方,差不多七個月,才可以來製木桶。紮好的鼓桶,還需經過燻烤;一方面將鼓桶水分蒸乾,防止日後變形,另一方面殺死肉眼不易看見的蟲卵,預防鼓桶蟲蛀腐蝕。

6.繃鼓

繃鼓是最重要的程序,若做得不好則前功盡棄。繃鼓繃得緊鼓聲才會響亮,為了讓鼓面均勻受力,要先將穿在鼓皮周圍的麻繩,調整成相同的長度,再透過另一段麻繩,固定在繃鼓台四周的鐵架上,繃鼓時利用千斤頂頂高台子,牽動鼓皮上的麻繩將鼓皮拉緊,鼓面繃得均勻,每個點敲打出來的聲音才會一致,王師傅眼睛看著鼓面,耳朵聽著鼓聲,隨時指揮千斤頂做細微的調整 。當然王師傅的堅持態度,他強調繃鼓時不可隨便觸摸鼓面,以免指甲刮傷鼓皮,鐵鎚等工具也不能放置鼓面。

7.踩踏鼓皮

在鼓皮上面踩,那不是跳舞,踩鼓主要是讓鼓皮柔軟,讓它柔軟然後再繃。鼓皮經過踩鬆再繃緊後,再以特製的圓規,更精準的抓住圓的弧度 ,鼓面不圓的區段,再以千斤頂配合鐵鎚敲打,一點一點地將整張鼓面調整到均勻的圓度 。

8.試音

試音、調整,再試音、再調整,這樣的程序要一直做到音質滿意為止。

9.補土

以自製的油批土,補平鼓統木片上的凹凸不平。

Finish!!

  • b-facebook

© 2015 by Josie Chang and Sophie Chang366666

bottom of page